简体 | 繁体 

首页
国际 外侨 文旅 财经 人物 视频 寻根系列 走进系列 对话系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栏与观点 > 感受媒改也要参与媒改

专栏与观点

感受媒改也要参与媒改

来源:刘彦平   发布时间: 2019-04-16 12:06:15   

原标题:对话南方报业原董事长范以锦——感受媒改也要参与媒改

刘彦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走进新闻单位,到今天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您跟“新闻”二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您看来新闻人生命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范以锦:要经受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要行得正、走得远,不能囿于鼠目寸光。

刘彦平:即时消息的发布时机逐步被广电和网络占据,针对性更强的行业报和更有深度的周报的竞争力表露无疑,这会否成为以后的发展方向?

范以锦: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越来越先进,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报纸尤其是周报很难靠时效性强的独家新闻支撑其竞争力,因此有独家视觉、独家思想和观点的深度报道,才能避免同质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刘彦平:虽然经受住了广播和电视的两次冲击没有被替代,但这次互联网的挑战更加来势汹汹,有学者放言报纸仅剩了几年的辉煌时间,之后会一败涂地的。对此您怎么看?为什么?

范以锦:今后报纸会有两大趋势:一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二是地市报纸还有发展的空间。对强势的报纸来说,十年内还不会有问题。新媒体不断抢占市场是肯定的,但新媒体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今天是新媒体明天可能就是老媒体了,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要创新。

刘彦平:美国北卡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甚至预测“日报报纸读者数量将更加急剧地下滑”,事实上,“最后一个每天读报的读者”的消失时间将早于2044年10月。”您怎么看?

范以锦:也就是34年之后,彻底消灭了纸媒?我很难作出这样的判断。早就说,电视兴起后,报纸很快衰退或消亡,但并没有出现一些人预料的那种情况。事实上近20年来报纸电视是“同生死,共命运”,大家都在发展中,谁都没有把谁压倒;而目前大家作为传统媒体,同样陷入新媒体挑战的困境中。不是早就有人预料,很快就要“无纸化”办公,过去了这么多年,办公用纸有增无减。报纸肯定会不断萎缩,但它相对于新媒体来说是另一种形态的产品,有它的不同的特性和对读者产生的不同感受,34年后被所有人抛弃,我还无法下结论。

刘彦平:现代报纸靠广告生存,但随着科技进步,立体化的媒体越来越拥有冲击力,已经造成了报纸的生存危机?现在电视、电话、网络都三网融合了,他们的竞争力将继续扩大,那报纸将如何应对?

范以锦:不同的媒体形态,其吸纳的广告方式是不同的。比如,百度的方式就是“竞价排名”。传统媒体要研究自身的特点,不断创新吸纳广告的方式。

刘彦平:据统计,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已经下滑到1986年的水平,而美国报业协会通报2009年第四季度美国报纸网站平均每月吸引独立访客7200万,美国已有多家报纸宣布停止纸质版发行而专门提供网络版服务,一些报纸考虑向网络版读者收取费用。中国报纸也有效仿,您认为能得到大范围推广吗?

范以锦:中国报纸目前靠卖报纸网络版还无法赚到钱,我们的报纸同质化相当突出,报纸办的网站也是这样,通过各类网站可以免费看到信息,凭什么理由交钱订阅你的网络版。除非你的网络版办得与众不同,特别出色。在中国目前要全面推广“卖网络版”依然很困难。

刘彦平: 还有一种新兴载体电子纸,通过接收器读书看报都可以进行了,而且能书写和保存。他是否能取代纸质品成为以后报纸载体的新方向?为什么?

范以锦:现在有了ipad平版电脑产品,融台式电脑、手提电脑、手机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看报、看电视、读书、发稿、组版、发短信等功能都有。将来还会持有一个专门的读报的阅读器吗?还是只用一个有读报功能却是多功能的ipad ?我的看法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会这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将进一步细分,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选择。在细分中谁的创新能力强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创新包括:形态、阅读体验、服务等。

刘彦平:一直在谈体制改革,原来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现在新闻出版署关于报刊改制的方案正在起草,公司化真的来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否可能造成因逐利带来的假新闻以及有偿新闻?又是否会加大新闻主管部门的监管难度?造成媒介失控风险?

范以锦:事业单位就不易出问题,企业就容易出问题?没有道理!

不管是事业还是企业,我们都有强大的组织系统的力量,党委、党委书记都配备了,还怕失控?

刘彦平:要重视宣传口径和宣传纪律又要追求通过播发新闻产品来获取利益,如何权衡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范以锦:传媒产业是充满创意的产业,改革创新依然大有可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统一起来思考,如果我们的新闻产品是粗制滥造的,受众不欢迎,没有社会效益,也不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强调社会效益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该突破的不突破、该创新的不创新。处理好两者关系需要专业精神,也需要政治智慧。

刘彦平:新时期的报业资本运作和整合营销战即将打响,传媒公司化后对可经营资产的市场化运作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范以锦:我们现在老说要做强做大,但如果缺少资金和不能跨行业、跨区域发展,怎么做强做大?实行公司化操作后,融资的渠道就宽畅了,还可以上市。有了良好的机制和充足的资金,吸纳人才、技术改造、扩大发展领域就不成问题了。

刘彦平:4月7日总署对启动全国报刊退出机制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否有利于报刊转企后的兼并重组?

以锦:办不下去的就停办、破产、被人兼并,中国的报业才能出现良性循环。报业也要走市场,强者兼并弱者,符合市场的规律。报刊转制肯定有利于兼并重组,但还要有配套的措施出台。不然,你想兼并还是兼并不了。

刘彦平: 企改制后,对现在的从业者的影响有哪些?新闻从业者又该做哪些调整?

范以锦:有一部分传媒单位早就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而且实现了完全的自收自支,早就参加了社保,有的已完全实行了企业化的经营,或在早期就实行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对这类传媒单位来说,转制不会引发内部的动荡。问题是有一部分传媒单位是财政拨款或部分拨款、人员也有一部分是事业财政供养人员。这类传媒单位的一些员工,尤其是有些人员已临近退休,一听到转制,就紧张起来。如何处理好这类问题,是比较麻烦的。如果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比较好解决。但又牵涉到,资金谁来解决,是财政出还是报社出?报社往往会觉得,转制后今后的日子怎么过都未知,还有能力承担吗?另外,“老人老办法”的范围划到那个年限,也不易做出决定。那些原来依赖财政拨款或政府行部门行政经费供养的媒体,要真正走上市场之路也是很艰难的,有些办不下去的媒体被兼并势在必然。年轻人已实行了聘任制,这家干不了再到另一家,但年龄较大的就比较麻烦。改革中,必须妥善处理好利益关系。

刘彦平: 媒介的属性发生改变后,中国报业的准入标准是否也会为此做出调整?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范以锦:应该重新确定准入标准。按照媒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趋势,提倡有条件做强做大的媒体兼并弱者。

刘彦平: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国家将操刀把时政类报刊新闻宣传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经营部分转企改制参与市场竞争,以构筑中国报刊业发展的新格局。为达成这一目标政府部门要有怎样的角色定位?

范以锦:新闻管理部门行使其新闻工作管理的职能,两分开转制的公司实行企业化操作,政府部门按管企业的办法管理企业。考虑到采编部分是不能直接创造效益的,具有公益性,因此要靠公司提供经济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媒体企业应在政策扶持方面比其他的企业有更大的力度。

刘彦平: 这次的改革被一些学者解读为“法人制,去行政化,协会与企业办刊”。对媒体的发展有哪些突出作用?具体表现在哪里?

范以锦:长期以来,媒体囿于体制的原因,在融资、在用人的灵活性、在激励机制等方面都难有作为,相信体制创新之后会带动报业整体运行机制的创新,给传媒产业的发展注入生机。

刘彦平: 您现在是新闻教育的操刀者,未来的新闻人才的职业技能来源于学院的积淀。借行业改革的东风能谈谈您对新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范以锦:传媒的发展变化非常大,传媒自身的形态、内容、运作机制都不断在创新,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是出现过去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传媒教育总的来说,跟不上新形势。教材比较陈旧,教学形式比较呆板。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更多深入业界调查研究、学生要结合实际学习,也要充实一批既懂新闻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进入传媒院校执教。传媒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传媒大学生要强化实操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理论,如果没有理论的厚度走不远,成为没有后劲的新闻技工。强调理论,要学习前沿的理论,更有厚度的新闻学问,也要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单一学新闻理论是不行的。强调实操能力,主要是新闻操作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图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联系方式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0998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115号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582号

中国传媒社 版权所有 网站运营:北京龙纹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21 China Media Agenc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