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首页
国际 外侨 文旅 财经 人物 视频 寻根系列 走进系列 对话系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栏与观点 > 熊丙奇:“拯救男生”背后的真问题

专栏与观点

熊丙奇:“拯救男生”背后的真问题

来源:环球时报   发布时间: 2021-01-31 11:36:01   

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近日表示,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等方面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实早在多年前,“男生危机”“拯救男生”等话题就曾引起舆论关注。还有高中专门成立了“男生班”。而部分舆论则对此持不同意见,有人质疑这是以模式化形象要求男生,是在强调刻板的性别认知,而非倡导性别平等。

在笔者看来,政协委员提案关注男性青年女性化这一问题,并非出于强化性别认知目的,而是基于对当前男性学生成长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呼吁。从具体现实看,在学校教育中,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女性教师的比例越来越高,幼儿园阶段男教师比例还不到2%;在家庭教育中,母亲也承担主要角色,不少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是缺位的;在社会教育中,影视剧及综艺节目等所塑造的男性角色,有不少为非阳刚一类,这对正处于追星年龄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基于这种现实,不同群体对男性青少年是否女性化也持有不同立场。比如,一些人并不支持高校办免费的男师范专业,以及学校招聘教师时提高男性比例,他们质疑这是性别不平等;还有一些粉丝反对别人对自己的偶像指指点点,声称他们就喜欢这一型;当然,那些不愿意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人,也会觉得“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被夸大。


事实上,所谓“男生危机”“拯救男生”“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等,背后的真问题,是希望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坚忍的意志品质。

总体看来,我国给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整。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导向下,存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的问题。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生存、做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同时,进行生活、生命、生存教育。但当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过度重视知识教育,生活、生命、生存教育严重缺失。这些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意志品质的磨炼十分重要。

这些问题已经在国家层面引起高度关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五育并举”,必须给学生完整的基础教育。去年,中办、国办先后发布相关意见,旨在解决不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意识到,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存在只关注学生与升学相关科目成绩的情况,以至于教育部门不得不采取把美育、体育纳入中考的方式,来促进学校和家长的重视,而这本质还是应试思路,而非育人思路。因此归根到底,让所有青少年健康的成长,需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都需要回归到育人。(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图说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广告服务 | 理事单位 | 联系方式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800998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1202001115号

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582号

中国传媒社 版权所有 网站运营:北京龙纹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9-2021 China Media Agency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